旆字解释「旆」康熙字典

旆的康熙字典解释

「旆」是什么意思(康熙字典)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蒲蓋切,音沛。【說文】作旆。繼旐之旗也,沛然而垂。从㫃,聲。【爾雅·釋天】繼旐曰旆。【註】帛續旐,末爲燕尾者。【釋名】雜帛爲旆,以雜色綴其邊爲翅尾也。將帥所建,象物雜也。【詩·小雅】白旆央央。【傳】白旆,繼旐者也。【左傳·昭十三年】建而不旆。【註】旆,游也。
【詩·小雅】彼旟旐斯,胡不旆旆。【傳】旆旆,旒垂貌。【朱傳】旆旆,飛揚之貌。
【詩·大雅】荏菽旆旆。【傳】旆旆然長也。
【集韻】蒲掇切,音跋。義同。
【韻補】叶蒲枚切。【琳·大荒賦】華蓋建杠,招搖樹旆。攝提運杓,文昌承魁。旆原字从㫃从。
「旆」是什么意思(说文解字)
【卷七】【㫃】
繼旐之旗也,沛然而垂。从㫃?聲。蒲蓋切
(旆)繼旐之旗也。旗者,旌旗之總名。下文云旗有衆鈴,旗曲柄,旗旖施皆是。爾雅:繼旐曰旆。郭云:帛續旐末爲燕尾者。何休注公羊云:繼旐如燕尾曰旆。釋名云:旆,以帛繼旐末也。小雅:帛旆央央。毛曰:帛旆,繼旐者也。按帛葢用絳。沛然而?。沛旆曡韵,引伸爲凡垂之偁。出車傳曰:旆旆,旒垂皃。左傳昭十三年曰:八月辛未,治兵,建而不旆。壬申,復旆之。杜云:建立旌旗,不曳其旆。旆,游也。按不旆者,卷而不垂。旆之者,垂之也。定四年:晉人假羽旌於鄭,鄭人與之。明日,或旆以會。亦是垂旒之義。大雅:荏菽旆旆。傳曰:旆旆然長也。沛然而垂則長,故毛云爾也。又旆爲旗幟之總名,如左傳狐毛設二旆而退之、晉亡大旆之左旃是也。又假茷爲旆,如左傳綪茷卽蒨旆、詩帛茷央央卽帛旆是也。亦有與末通用者。士喪禮:書銘於末日某氏某之柩。注曰:今文銘皆爲名,末爲旆。从㫃?聲。蒲葢切。十五部。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
  • 旆是什么意思 旆的解释 旆怎么读